獨特的氣質和精神傳統,是一所優秀大學的靈魂。它蘊含于深厚的歷史積淀之中,凝聚在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具體實踐之中。
在共和國70年華誕到來之際,中國農業大學46年扎根曲周服務鄉村振興的故事成為媒體的焦點,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國農業大學的高度肯定,對70年來服務鄉村的知識分子的巨大褒獎。曲周故事中蘊含著中國農業大學最獨特的氣質,曲周精神是這所百年名校精神傳統的集中體現。
曲周精神是農大人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偉大奮斗之中的精神凝聚?!爸袊疅o法解決中國人的吃飯的問題”,這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輕蔑放言。如何讓此類預言破產,是擺在社會主義中國面前的頭等大事。糧食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土地,需要用科學讓土地煥發生機。鄉村和土地是國家最需要農大的地方,農大人義無反顧地去了,在艱苦的條件下,扎根曲周,改土治堿,改天換地?!罢l來養活中國人?”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又一個美國人布朗向中國和世界發問時,中國作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正是從曲周出發,“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徹底改變了南糧北調的歷史,糧食短缺在中國不再成為問題。周光召先生把“這場在世界上史無前例的土地治理”譽為“中國農業的‘兩彈一星’”,因為它與“兩彈一星”蘊含著一樣的愛國奮斗、科學報國的精神力量。改土治堿、農業綜合治理、高產高效綠色發展,曲周故事的每一個階段,都在回應中國農業的重大問題。這種精神傳統讓中國農業大學始終把自身的發展同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
曲周精神是農大人把人民幸福、鄉村振興裝在心中的責任擔當。當農大人第一次來到曲周,看到老百姓守著田地辛勤勞作,卻連飯都吃不飽,年年靠救濟;聽到“堿是天生的,鹽是地長的,誰來都沒辦法”近乎絕望的嘆息,他們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爸尾缓名}堿地,我們就不走了!”這是他們的誓言,也是他們的行動,農大人真的沒離開曲周,從幫助曲周人民解決溫飽到推動他們奔向小康,農大人扎根這片熱土,成就了曲周的農業傳奇。鹽堿地治好了,老百姓吃飽了,他們還要富起來,還有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進入新時代,建立科技小院,發展綠色農業,推動鄉村振興,讓農村美起來、活起來、火起來,讓農民有更大的獲得感、滿足感、辛福感,農大人擔當起新的使命和責任?!翱萍夹≡簛砹司筒蛔吡?,要永遠都在這里!”這是46年未斷的精神傳承,也造就了延續46年的深厚情感。農大人成了曲周人民最親近的人、最可信賴的人。不僅在曲周,在農大人奮斗過的以及還在奮斗著的每一個鄉村、每一片土地,幾乎都能得到這樣發自內心的認同。這是中國農業大學最獨特的精神氣質。
曲周精神是農大人腳踏實地、科學奉獻、前赴后繼的創新追求。在田間地頭探索中國農業的真問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科學研究與國家現實需求結合,與生產一線結合。農大人到曲周之前,并非沒有人治過堿,因為不懂科學,不僅沒治好,反而加重了鹽堿化。老一代農大人經過深入研究和細致的觀察,科學地總結出了水鹽運動的規律,運用淺井-深溝體系綜合治理旱澇堿咸,很快實現了糧食的增產,為黃淮海平原,乃至全國的低產田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腳踏實地、孜孜以求、無私奉獻地開展科學探索是他們成功的金鑰匙。這樣的探索創新精神在進入新世紀后,再次結出了碩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教授、研究生去做農民,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發展綠色農業,推動鄉村振興,張福鎖、李曉林等新一代農大人的創新追求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為世界農業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做接地氣的科學研究,解決國家發展中的重大“三農”問題,蘊含其間的精神力量,同樣是農大寶貴的財富。
曲周精神是幾代農大人踐行“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校訓的結晶,曲周精神讓中國農業大學熠熠閃光。在這樣的精神傳統引領下,中國農業大學走在時代的前列,走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前列。這樣的精神傳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激勵著每一個農大人以更飽滿的熱情服務鄉村振興,投身于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
Copyright ? 2019-2020 中國農業大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圓明園西路2號/北京市清華東路17號 技術支持:中國農業大學網絡技術中心
Copyright ? 2019-2020
中國農業大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圓明園西路2號/北京市清華東路17號
技術支持:中國農業大學網絡技術中心